可回收塑料的高价格利诱制造商们去混合更便宜的原生塑料,并将其作为100%的回收材料出售。
To continue reading, subscribe to Eco‑Business.
There'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We offer a range of subscription plans.
- Access our stories and receive our Insights Weekly newsletter with the free EB Member plan.
- Unlock unlimited access to our content and archive with EB Circle.
- Publish your content with EB Premium.
据回收行业人士透露,这是中国当前的市场动态,因为冠状病毒引发的石油(制造塑料的原材料)价格暴跌使得原生塑料价格也创下了历史新低。
用于制造饮料瓶的塑料制品中,最主要的可回收材料是原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价格已跌至每吨500至600美元,而回收的PET薄片价格目前为每吨1000美元。
卜高通美回收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中国废塑料协会会长黄楚祺博士说:“不难想象一些回收商会将原材料混入其中,并声称这是消费后的回收成分。”
回收行业人士告诉Eco-Business记者,其中一种新旧塑料混合并被虚假宣传为100%消费后成分的方式,已被应用在中国制造的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袋领域,并在全球销售。
“
使用原生塑料并声称其为可回收塑料的诱惑,是推动对可回收成分进行独立认证的原因。
马丁·蒂克纳(Martyn Tickner),项目采购与开发,终结塑料垃圾联盟
可重复使用的袋子通常由PET和聚丙烯(PP)的混合物制成。但是,由于最近几个月新冠病毒的肆虐,用于制造口罩和其他个人防护设备的PP塑料价格飙升,中国的工厂转而使用更便宜的PET来生产塑料袋,其中混合了原生和回收的材料。
消费者几乎不可能分辨出原生PET和回收PET之间的区别,购买聚合物用于其包装的公司也很难在没有实验室测试的情况下区分塑料类型。
玛氏食品、雀巢、联合利华和可口可乐等消费品公司已作出重大承诺,提高其使用回收塑料的数量,但这些公司必须谨慎,需要注意其购买的是否是真正的消费后成分,阿尔瓦罗·阿吉拉尔(Alvaro Aguilar)评论说道,他是一名回收专家,为印尼的PET回收商Polindo Utama提供咨询。
阿吉拉尔指出,企业履行可持续发展承诺的压力(例如,联合利华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其包装中使用25%的可回收成分,但目前使用的回收量不到1%)对可回收塑料产生了巨大需求,从而推高了价格,但却缺乏证明材料来源和类型的工具。
“品牌所有者(通常被指责为塑料污染的罪魁祸首)急于使用回收成分来履行可持续性承诺,他们会相信任何事情。” 他同时还提到:“而且供应商总是说他们可以提供回收成分,因为他们不想失去合同。”
制造商通常为其供应的可回收塑料提供担保,但没有第三方验证证明材料符合要求。
塑料巨头HMC Polymers的前首席执行官马丁•蒂克纳(Martyn Tickner)表示:“使用原生塑料并声称其为可回收塑料的诱惑,是推动对可回收成分进行独立认证的原因。”HMC聚合物公司最近加入了终结塑料垃圾联盟(Alliance to End Plastic Waste),这是一个由行业支持的非盈利机构,旨在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推动塑料认证仍然是新的要求,因为正是公众对塑料污染的意识促使了消费品公司使用更多的可回收塑料。“直到最近,人们才开始关注(塑料消费)对环境的影响,”蒂克纳说道。
提供综合回收塑料认证的组织屈指可数,位于华盛顿特区的OceanCycle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家去年成立的社会企业。它提供了记录在案的监管链的可追溯性,从沿海地区的非正式垃圾收集点到交货地点。
“可追溯性推动了(对回收塑料的)需求。品牌所有者对他们所购买的东西越来越谨慎,”OceanCycle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瑞安•舍尼克(Ryan Schoenike)说道。
舍尼克还说,OceanCycle目前每月认证1000吨的回收塑料——相当于4千万个饮料瓶,但随着新冠疫情后市场的复苏,其目标是目前认证数量的10倍。
“
在回收业务中,有些人长期以来一直受益于这种透明度的缺失。
约瑟·昆斯特(Josse Kunst),CL2B联合创始人
OceanCycle为英国回收商Bantam Materials处理的可回收塑料进行认证,该公司为包括Sainsbury’s和Lidl在内的欧洲零售商提供服务。Bantam管理合伙人维塔斯·格鲁奥迪斯(Vytas Gruodis)指出,由于缺乏对塑料类型清晰、一致的定义,回收行业正经历着“成长的痛苦”。
一个问题是海洋塑料的定义,误导性的说法并不局限于中国的工厂。据业内人士透露,包括一家运动服品牌和一家家居清洁品牌在内的跨国品牌所有者,都谎称在产品中使用了从海洋中提取的塑料。
“一些品牌过犹不及,给消费者留下了‘海洋塑料’被一瓶一瓶从海洋中取出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格鲁奥迪斯解释道,“阳光和盐会使塑料降解,而且不可回收利用。从水中大规模取出瓶子,在商业上不仅不可行,也不现实。”
可回收利用的海洋塑料在进入海洋之前就被收集起来,更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海洋范围内塑料”(ocean-bound plastic),或者 按照Bantam Materials 的说法,称之为“防止型海洋塑料”(prevented ocean plastic)。
荷兰材料专家约瑟·昆斯特(Josse Kunst)是CL2B(一家为越南制造业提供循环经济咨询服务的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说回收行业推出材料护照的时机已经成熟,可以更好地追溯到供应链。
材料护照记录了产品的成分和来源,有助于确定如何回收和再利用。昆斯特建议,区块链技术支持材料护照的引进,并有助于建立塑料的循环经济。
但他也警告称,技术创新将面临阻力。他说:“在回收行业,有些人长期以来一直受益于这种透明度的缺失。”
昆斯特指出,这种创新将需要投资于一个因新冠疫情而瘫痪的行业。由跨国品牌支持的投资,如Circulate Capital为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的回收商提供资金,以及Mirova在南亚的投资,都需要考虑到其可追溯性,以便让循环经济找到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