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伊斯兰堡或莫尔兹比港,北京或堪培拉,全球不同城市下来都将因气候暖化受到巨大冲击,但大家所做的准备却远不足够。
To continue reading, subscribe to Eco‑Business.
There'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We offer a range of subscription plans.
- Access our stories and receive our Insights Weekly newsletter with the free EB Member plan.
- Unlock unlimited access to our content and archive with EB Circle.
- Publish your content with EB Premium.
洪水、火灾、强风……可怕的灾害正朝我们而来,即使成功将全球暖化导致的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内,也无法阻挡它们。
所谓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是科学家为说服政府和企业及早采取行动,应对严重气候风险与威胁,而在全球升温2摄氏度以外提出的另一情景。然而,尽管成功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这个关键数字可减缓气候暖化的影响,这么做却不足以避开重大的灾害。
对于较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亚太区域国家来说,逾过1.5摄氏度这个临界点究竟意味着什么?Eco-Business将在这篇报道中,深度解析气候暖化对亚太地区的影响。
首先,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今年8月的报告,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升温逾越1.5摄氏度已是无可避免的现实,全球升温在2040年前就会达到这个临界点。世界气象组织本月也发布了统计数据,加以补充证明这点。
根据数据,下来五年,单一年度气温升幅超过1.5摄氏度的可能性达48%;五年内平均气温升幅飙至超过1.5摄氏度的可能性也有10%。
新加坡地球与观测研究所所长霍顿(Benjamin Horton)教授受访时说:“时间不多了,我们快来不及实现《巴黎协定》中所列、要将升温限制在较工业化前水平2摄氏度内的远大目标。”
他也补充说:“过去十年,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已转变。从原本的无知、无视与不信任,转变成现在的担忧。”
洪水与风暴
对于生活在恒河、印度河和雅鲁藏布江等南亚最大流域的近 7.5 亿人来说,气温上升1.5摄氏度,可能意味这些地域年中季风风暴的降雨量增加10%。这将加剧洪水泛滥的风险。
而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如今被认为是20年一遇的降雨事件,频率在升温1.5摄氏度时可能会增加一倍以上。
在印度尼西亚和陆地东南亚,五天持续降雨的现象,即目前豪雨的常见衡量标准,可能性将增加30%。
尽管这些年来更好的灾害应对措施降低了死亡人数,但洪水仍然给亚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过去十年,亚洲就因严重灾害损失和低保险费率每年损失约 2800万美元。
在当前全球升温1摄氏度的情况下,相比工业化前,全球10 年一遇的洪流发生的可能性已增加 30%。据根据IPCC计算,升温1.5摄氏度时,这个可能性将增至50%,现象在亚洲和非洲将尤其明显。
同时,太平洋区域的热带台风发生的频率预计会降低,但强度会更大。过去几十年,此类风暴的风力已变得更强,登陆后的覆盖范围也更大。
去年袭击菲律宾的最强风暴台风雷伊,就造成 400 人死亡,庄稼和房屋损失超过50万美元。
极端高温与火灾
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受热浪袭击,白天气温接近 50摄氏度。根据官方数据,热浪导致的死亡人数约90人,而这普遍被认为是保守估计。
全球升温1.5摄氏度后,热浪带来的影响将更大。本来就常遭遇热浪来袭的地域,下来日间气温达32摄氏度(即足以影响户外劳作的气温)的天数将增加四天。在孟加拉、印度东部和巴基斯坦部分地区,如此高温天数可能总计一周以上。
在一些地域,每年也可能有多一天的日间气温会攀升至35摄氏度。尤其在巴基斯坦西部和印度西部,每年会平均两次出现这类足以致命的高温现象。
而相较这些取决于空气最高相对湿度的湿球温度数据(wet-bulb measurements),人的体感温度还要高好几度,直接曝晒在阳光下时,尤其热气逼人。
除了日间气温之外,这些地域的夜间气温也可能平均增加10%,使得人们无法从白天的高温炼狱中逃脱,必须继续面对夜晚的闷热烦躁。
整体来说,随着全球升温1.5摄氏度,亚太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类似情况。东南亚部分地区预计每五年会发生一次严重热浪,澳大利亚北部每10至30年则可能发生一次热浪。
因混凝土表面会吸收更多热量,城市的高温现象会更严重。人口为1500万的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其气温目前已比附近农村地区高约2.6摄氏度。澳大利亚悉尼的气温则比周边地区高约 0.2摄氏度。
全球升温1.5摄氏度,森林火灾预计将恶化,尤其在厄尔尼诺(El Nino)现象期间。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圣婴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使太平洋东部的海水温变暖并影响全球气候模式——例如在亚太地区造成更久的干旱。
2015年就发生一系列特别严重的森林大火,在林火事件最多的印度尼西亚,近 30 人死亡,学校都因烟霾情况太严重而关闭。根据一项研究估计,在全球升温1.5摄氏度的情况下,发生比 2015 年更糟的火灾的概率超过80%。
粮食安全
全球升温1.5摄氏度带来的鲜少好处之一,或许是它可能可助保障粮食安全,只不过不是每个国家都会受益。例如,在亚洲部分温带地区和澳大利亚南部,作物产量可能增加,但在亚洲热带地区,作物产量可能下降,南亚地带的作物则可能因高温压力而出现产量极低的情况。
在印度,小麦产量今年就预计会受到一系列豪雨与高温打击。印度因此已限制小麦出口,而这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所导致的粮食危机,尤其印度与乌克兰都是西方国家粮食供给的主要生产来源。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模式的变化,作物生产可能从肥沃地区转移到原本有其它用途的土地,给政府和地主制造更多问题。
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不会一夜间上升,但对于亚洲许多住在沿海地区的人民来说,他们已经可以逐渐感受到这现象带来的影响。如果全球升温1.5摄氏度,海平面在本世纪末可能高出 0.55米。
进一步的升温则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约一米。目前,亚洲热带地区有1亿5700万人生活在海拔不到两米的沿海土地上,他们将受到洪水和风暴潮冲击。这些人大多居住在孟加拉、泰国和越南密度极高的城镇或村落。
“
我认为证据已经明确。提前部署适应方案将大大降低一些气候风险。
周祥龙,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区域政府已开始采取措施,减低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影响,如印度尼西亚限制了沿海地区的发展,新加坡也垫高了海滨地带的道路。
大自然也不幸免
即使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澳大利亚的珊瑚礁也几乎肯定被摧毁。过去六年就有四年发生大堡礁因升温海水而白化的事件,频率极高,是人类近代史未曾见过的现象。
升温1.5摄氏度,也可能导致太平洋中氧气水平下降约 10%。虽然幅度不大,海洋氧气水平还有恢复的机会,但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则已发现高度脱氧的海域。由于海洋生物无法生存,这些海域被称为“死区”。“死区”最初形成可能因农田肥料被冲刷入海,导致海水脱氧,但气候变化和海洋升温预料会使氧气水平下跌的情况加剧。
至于亚洲的热带森林,全球进一步变暖导致的干旱与火灾可能造成树木死亡率提高。大雨也可能冲走土壤中的养分,阻碍植物生长。
参与第六次IPCC评估报告工作、研究气候变化的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教授周祥龙说:“整体来说,气候变化适应与气候韧性发展的步伐参差不齐。一些政府完全不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一些则严肃看待。”
周祥龙说:“我认为证据已经明确。如IPCC评估,提前部署适应方案将大大降低一些气候风险,对比适应方案所带来的益处,相应的成本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