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目前的专注力都放在防止中国威胁其为全球霸权的地位,前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指出,中美之间的竞争目前缺乏常识和理性,这将干扰未来十年有效的气候领导。
To continue reading, subscribe to Eco‑Business.
There'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We offer a range of subscription plans.
- Access our stories and receive our Insights Weekly newsletter with the free EB Member plan.
- Unlock unlimited access to our content and archive with EB Circle.
- Publish your content with EB Premium.
他说:“我预测,在未来十年,美国和中国的首要任务不会是气候变化,而是谁将成为世界第一。
这位资深前外交官是在星期四一场于新加坡举办的可持续发展金融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说,提出上述观点。他给世界勾画了一个黯淡的未来,即重要决策都受地缘政治驱动,气候行动也因此严重受阻。
这番言论呼应了不少中美关系观察家近来的担忧。清洁能源技术如今成为中美竞争新领域,尤其在美国拜登政府对中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征收重税、中国欲进行报复行动的北京下,两个大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将将对气候合作带来冲击。
特朗普在来临美国总统大选连任的可能性也预计将影响中美气候合作。特朗普在2017年至2021年执政期间对气候变化持怀疑态度,也曾阻碍许多环境保护政策的进展。
名为Unlocking capital for sustainability的论坛由Eco-Business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办;马凯硕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杰出研究员。他在演讲中将正应对气候灾难困境的全球国家比作“泰坦尼克号”(Titanic),即在1912年首航时撞上冰山沉没的船。他毫不留情地批评全球多边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说,这些机构未能任命有力的领导人,与排他性的选拔过程有关,而这些过程往往由欧洲或美国主导。
“如果你在一艘即将撞上冰山的船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出最好的船长——找到最有活力、最聪明、最有承诺的人来掌舵。但人类无法选择对的船长……即使你具备这些优秀品质,依然可能被排除在外。”
马凯硕担任外交官期间,曾两度担任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分别是在198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服务了超过10年的时间。他批评如今的联合国秘书长“完全没有骨气”,并认为联合国处于“可悲的状态”。
‘极度愚蠢’
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常被形容为排他性极高的“西方俱乐部”,其领导选拔过程也一直备受关注。例如,二战后,美国和欧洲之间达成了一项非正式协议,以确保世界银行行长通常是美国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则是欧洲人,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平衡。
截至目前,12位IMF总裁中,有五位是法国人,包括2011年至2019年任职的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现任IMF总裁是保加利亚人克里斯塔丽娜·乔治耶娃(Kristalnia Georgieva)。
马凯硕认为,如今全局格局不同,多边机构的治理方式,特别是它们的领导选拔过程,应该进行彻底改革。他指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对于这些组织所做出的非理性决策,以及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排放国无法在气候问题上合作并领导全球的现状,马凯硕形容为“极其愚蠢”。
他说:“这两个国家现在还在争论谁应该占据船上最大的舱位。真是荒谬!”
“我们显然可以预见,如果我们不应对气候变化,未来会发生什么。然而,世界各国排放量没有减速或显著下降。我们为什么这么不理性,不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答案是:地缘政治。”
马凯硕分析说,选举年的动荡将意味着,华盛顿和北京在贸易与投资领域找到合作空间的难度会加大。拜登政府的气候政策遗产,即2022年签署成为法律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旨在通过促进清洁能源投资和支出增强国内工业部门的力量,但中国认为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推高绿色能源转型成本并不公平地歧视中国产品。今年5月,拜登签署行政命令,针对中国商品征收新关税,包括对电动汽车(EVs)征收100%的税。
马凯硕也认为,该法案的主要驱动力并不是帮助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而是确保美国领先于中国。他说,美国贸易代表凯瑟琳·戴(Katherine Tai)也表达过这个观点。
今年3月,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启动了争端解决程序,旨在维护其在电动汽车产业的利益。上周四,中国商务部发布了第二份关于美国遵守世贸组织规定的年度报告,并形容美国为“多边贸易体系的破坏者”。
马凯硕表示,特朗普在11月选举中可能连任将“使问题更糟”。
气候行动交由民间推动?
马凯硕对与会者说,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另一个关键障碍是民主制度,因为领导人往往过于关注选举,因此不会行使理性决策,且会有其他与气候行动冲突的政治考量。例如,他指出,气候资金的分配就是一个导致分歧的话题。
他说,亚洲每年需要至少1.1万亿美元来满足气候减缓和适应需求,但目前仍存在巨大的缺口。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正面临公共融资赤字和财政问题。马凯硕说:“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人们会痛苦,更多民粹主义政府将会当选。”
他指出,欧洲的极右势力崛起就支持了这个观点。例如,荷兰在去年11月的议会选举中,荷兰自由人民党领导人吉尔特·维尔德斯(Geert Wilders)获得了23%的选票,脱颖而出。马凯硕说,类似的政治趋势也正在法国和德国发生。
马凯硕在演讲最后说,值得大家感到乐观的是,即使全球谈气候判未能奏效,民间“自下而上”的倡议仍然可以推动气候议程。
他建议,新加坡可以考虑一些创新的举措,包括推动结束私人汽车拥有权,“做出一些牺牲”。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拥有广泛的地铁与巴士公共交通网络覆盖。
“或许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时须要做的是鼓励更多自下而上的倡议,并找到动员基层民众的方式和手段。我们要说服大家作出牺牲,赢得这场战役。”